植物工厂可以“私人订制” 物联网帮农民种出好产品
文章出处:http://www.ifyousmell.com 作者:中国新闻报 人气: 发表时间:2022年05月05日
现如今,农业玩出“新花样”,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不断翻新。当传统大棚与科学实验室“重叠”,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当大数据能帮助农民种出好产品、卖上好价格,智慧农业离我们还远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闻》报记者走访了几家民营科技农业园,探寻民企在智慧农业建设中的新思路、新“密码”。
“植物工厂”里的科技范儿
“物美集团最早一直是卖场,属于中间商,如今商业布局开始向上延伸,建立自己的植物工厂也是在农业上的新探索。”物美农业公司种植技术督导雷友笑着说。
雷友口中的植物工厂,位于河北涿州市。进入厂区,仿佛进入了一间农业实验室,访问者必须穿上白色保护服,戴上手套、护目镜。工厂实际使用面积180平方米,96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间布置了41套种植模块,每组脚架都有6层,让实际使用面积扩大了好几倍。
这家植物工厂主要培育生菜、小白菜等绿叶菜,通过高科技水培技术、专业的紫光LED植物生长灯照射,使蔬菜长得更快更好,密闭环境几乎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
谈到未来消费图景,雷友表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品质,下一步“订单蔬菜”“高端定制”将成为植物工厂的发展目标。“优秀的农产品是送礼佳品,高级餐厅也需要订制蔬菜。植物工厂目前还处于内测阶段,如果未来在市场上得到应用,那么消费者想吃啥种啥,APP下单订菜,种植、丰收,可一键实现。”
事实上,荷兰、日本等国的大规模、精细化种植工厂技术已比较成熟,很多逐渐进入量产及经常性供应阶段。在中国,不少企业开始引进“植物工厂”相关技术试验种植。不过,植物工厂也有劣势,那就是成本高昂。物美植物工厂的蔬菜约合0.5公斤70元人民币,目前市场接受能力还没有这么高。把电力成本降下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成为植物工厂在商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极寒或极热地区“智造”蔬菜,是植物工厂独特的应用场景。“在西藏、新疆等地,由于环境因素,不适合种植蔬菜,运输条件也有限制。比如冬天大雪封山后,当地人吃不上新鲜菜,即使花钱也买不到。一些海岛地区也是同理。”雷友介绍,“植物工厂能解决人们对蔬菜和维生素的最基本需求。而在风能、太阳能充足的地方,电费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在雷友看来,植物工厂与传统农业各有千秋。“传统农业解决了人们大量的需求,而科技创新的植物工厂专注于小众需求,是传统农业的一个补充。”他认为,植物工厂是农业生产化进程中吸收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点点手机就能种菜? 蔬果大棚里用上了物联网
如果说植物工厂代表着未来,那么农业物联网则更“接地气”。
北京耕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物联网企业,其母公司东昇集团是国内农业龙头企业,从农作物的种子研发到最后一公里销售,业务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
该公司实验大棚位于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研发中心,据北京市区1.5小时车程。
“很多海内外龙头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入驻科技园,中国农大等多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等著名农业企业在这儿都有专属试验田,我们团队入驻超过了5个年头。”技术经理肖哲运一边带记者参观园区,一边介绍。
大番茄小番茄、紫色的柿子椒、新品种小西瓜……在实验大棚里,记者看到,春日里的蔬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大棚里设有数据采集、环境预警、病虫害图像上传等智能系统,可以远程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实现了对温度、湿度、营养等关键数据的精准把控。通过精准数据管理,精准扫码作业,现在一个工人可以管理两个一亩番茄大棚和两亩露天农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产品统一度和产量。
肖哲运曾在美国学习计算机专业,几年前回国,便带领一众高层次青年人才,投身到农业物联网的研发中。他现场为记者演示平台使用方法:在物联网数据平台输入一些参数,比如几亩地,需要土壤种植还是无土种植,种大番茄还是小番茄,在北京还是陕西,后台就自动配置成套模型,教你怎么种。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肖哲运团队没少费脑筋。玻璃大棚需要空调调温,成本过高,他们就改用“老土”却实用的“中式温室大棚”;60多岁的农技师的种植水平高、经验丰富,他们就把宝贵经验固化到平台上,做成数据、模型,再规范化输出技术。
“我们希望输出大数据解决方案,帮助农民种好产品,卖上好价格。之所以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是为了降低成本,达到普适性。”在肖哲运看来,如果数据管理成本太高、不能让农民赚到钱,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截至目前,该公司物联网以及农业技术已输出至北京、新疆喀什、陕西榆林神木等地的多家农场。
无人机施肥、无人车播种 数字化农业绘就“春耕图”
刚刚过去的春耕农忙时节,全国多地“慧”耕“慧”种,成就了别样“春耕图”:在安徽亳州利辛县富康村,5000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内,新型撒肥无人机一起一降,就能迅速完成撒肥作业;在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育秧大棚基地,无人育苗车自动化播种代替人工,实现产能最大化……
“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曾表示,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进入数字化新时代,引发农业第三次绿色革命,即“农业数字革命”,生产方式正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变革。“所以,生产方式的变化,加上农业数字经济,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个核心动力。”
未来农业如何发展?赵春江认为,应坚持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力争在2025年农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2050年全面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智能化。
手机、无人机变成“新农具”,数字、信息变成“新农资”。记者观察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绝不仅仅是“猎奇”和“博眼球”,当数字农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无疑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推我国农业发展,为振兴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让智慧农业走遍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也是农业从业者们共同的“智慧愿景”。